辽宁分社正文

吾将上下而求索:探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创新团队

中新网辽宁 2024年08月05日 15:51


  中新网辽宁新闻8月5日电 (董超 姚荣嘉)“这个还需要反复修改,这次还不知道要错多少次。”会议室里响起了设计人员赵笙岚沉稳的声音,围坐在项目展示大屏前的,是一支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创新团队,大屏幕上,新的项目设计细节正在逐一展开,然而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反复修改,多次犯错?

  试错的力量:反复迭代 不辍探索发展之路

  创新团队的工作场所,充满着紧张而有序的氛围,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是他们的每一个思考的具象;墙上的进度表和设计图纸,记载着每一个项目的试错和积累。接收到任务后,赵笙岚开始着手探索未知的挑战。他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照在他的脸上,赵笙岚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焦虑,他眉头紧锁,手中的铅笔在设计图纸上无意识地划动,却始终无法勾勒出满意的线条。对此,赵笙岚解释道,项目初期,这样的状态对他来说习以为常,“技术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碰壁的一个过程。我记得有一次做一个关键技术调研,前前后后反复迭代了一个多月,最终才把这个技术完全弄懂弄透。”

  同为设计人员的王鑫也深谙他们的工作需要具备面对错误和挑战的勇气,以及敢于思考和尝试的决心,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设计人员们不断前进。正如王鑫所说,“我们不断地试错,就是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获取更好的手段和思路,最终支撑着我们设计出更好的飞机。”正是这些试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团队的协作:优势互补 齐奏告捷展望之音

  创新团队,就像一架精密的飞机,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部件。会议室里,团队成员们围坐在长桌旁,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激烈讨论,每个人都在积极地贡献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共同研究项目可行性和关键的决策点,协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难题。王鑫对此表示,“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力,让我们向同一个目标发力。”一同探索,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才能形成“1+1>2”的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不太熟悉的领域,袁长利向很多有经验的同事寻求帮助,得到了一些指导后,她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一些初步的实验和模拟,在不断的讨论和实践后,袁长利逐渐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产出。她说,“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很多节点,都有领导和同事,大家共同探讨去进行把关,尽量降低比较大的错误率和偏差。”

  团队的工作也得到了沈阳所领导的大力支持,赵笙岚谈到,“我们的工作,没有很严格的时间节点和交付要求,领导会给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让我们放手去干。”这种鼓励和认可,为团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的火花:突破传统 积累渐成燎原之势

  在飞机设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工作的重要方向。袁长利介绍了她曾经参与的一个模型联合仿真的工作,模型调试在全新的平台上进行,尽管经过了多次试验但依然失败,这使她陷入不服输的劲头中。经过她焚膏继晷地工作,每天清晨4、5点起床洗漱后,便直奔单位调试模型,她终于成功了。袁长利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并娓娓道来,在那一刻,她激动地拍桌子,并且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不值一提,整个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存在感所充满,她形容道,就像是平时很平静的一汪泉水,突然喷涌而出,直冲云霄。

  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王鑫介绍道,随着传统理论和仿真手段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设计需求,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和边界条件的耦合时,需要开发出能够复现真实物理条件的实验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飞机在实际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为飞机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他认为,从试错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才能实现更多的创新。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些经验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和迭代修正,从思想层面到方法工具手段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得来的。尽管目前的实验已经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但为了更好地支撑未来飞机的研制,仍要构建更大规模的系统环境,仍需他们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摸索、试错、迭代。

  在技术创新的广阔天空中,每一次的起飞,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挑战;每一次的降落,都是对成功的庆祝和对未来的憧憬。沈阳所的创新团队,将一如既往地以创新为翼,以探索为航,翱翔在科技的蓝天,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